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 | 专项监督护粮安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跳出历史周期率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问题
 ·[视频]九霄逐梦,看今朝!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地面训.. ·[视频]汪公馆里的“伪装者”(上) ·[视频]一线见闻丨区域协作谱新篇 ·[视频]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 传承.. ·[视频]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江河见证丨守护好“中.. ·[视频]潜伏敌营的“佩剑将军”(上) ·[视频]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丨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视频]我的土地我的家丨第34个全国土地日公益宣传片 ·[视频]天宫TV | 光耀天际,见宇宙之美 ·[视频]无名者之歌 ·[视频]黑猫警长又双叒更新啦! ·[视频]速看!防间保密微视频《消失的“她”》 ·[视频]先睹为快!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主题片来了~ ·[视频]天宫TV | 给我们一个小桌子 还你们一个菜园.. ·[视频]全国生态日主题宣传片 ·[视频]首个全国生态日|中国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来啦! ·[视频]提前184天!又一重大水利工程取得新进展 ·[视频]案例展示|第1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视频]消失的他,一个隐藏20多年的秘密….. ·[视频]激情燃烧的岁月丨《飞航印记》第3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

发布时间:2024-01-0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自强

游客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参观。王莎莎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为进一步深化对悠久历史、博大文明的理解,本网分四期推出记者走访有关文博单位、采访专家学者的相关报道,与读者一起学习。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悠悠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孕育了绵延至今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始终一脉相承,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之一,二里头遗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也越发引人瞩目。

  打开尘封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记忆

  二里头,古洛水之北,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寻找“夏墟”,开启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历程。60多年里,二里头逐渐还原出一个3800多年前的文明印迹。

  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一条“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明确了城市布局框架,在城市中央的十字路口,甚至留下了隐约可辨的车辙痕迹。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可谓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宫室制度的发端。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龙图腾,一件身长64.5厘米的绿松石龙形器,证明中国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网格纹青铜鼎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鼎,而乳钉纹铜爵则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看来,二里头处于中原的重要位置,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但它又不是完全地照搬吸收,而是在融合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表现出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二里头文化打破了地理的封闭,在整合中发展壮大。文献记载,大禹“修德使力,民明教,通于四海”,帝启“德教施于四海”,“伯杼子征于东海”等,都体现出由此及彼的文化交流。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则提供了中国5000年文明的实证,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介绍:“良渚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我们对良渚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全力的支持。良渚的考古工作者也不负众望,用他们扎实的工作,为我们提出了实证性的资料。”

  良渚的古城、良渚的大型水利工程、良渚的莫角山遗址等一系列考古发现,提供了能够实证进入文明社会的证据。“用我们的话来说,都城、宫殿、大墓、礼器,包括玉琮、玉璧、玉璜这些表明等级身份和祭神权力、军事权力集于一身的玉器,然后还有战争暴力,良渚提供的完整证据链,成为5000年中华文明的实证。”王巍说道。

  为世界提供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为世界提供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据王巍介绍,之前在国际上一直到上世纪末,流行的“文明三要素”是冶金术、文字、城市,而良渚则没有发现冶金术的证据,那该怎样说服世界认定良渚已经进入文明阶段?王巍说:“我们发现,这三要素是欧美学者依据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来的。而这个标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于是中国的考古学者依据考古材料,特别是良渚的材料,概括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集中,出现王权国家。王巍介绍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国家的产生在考古上会有一系列的特征。我们提出了五大特征:这就是都城、宫殿、大墓、礼器礼制和战争暴力,实际上就是文明社会的最初的标志。”

  中国考古界提出的这个标准,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良渚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理事会给出的理由就是——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基础,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对此,王巍深感欣慰:“‘早期区域性国家’这几个字非常的关键,我听到之后非常激动,因为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就是文明社会的代名词。世界遗产理事会是非常权威的,他们派专家来系统考察,对我们文本、对我们的考古发现进行全面判断,得出结论。”

  这就是中国考古界通过良渚遗址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提供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同样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曾指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核心与引领者地位确立的标准是什么?赵海涛认为,“主要体现在它自身的‘王朝气象’上”,“近几年,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道路以多条主干道路和墙垣规划形成多个网格,这是判断二里头文化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在二里头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座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的宫城。2022年9月,二里头遗址再次公布考古成果,发现宫城西路向北延伸200余米的道路,最宽处竟然达20米。

  这么宽的道路,主要功能是什么?

  “二里头都城主要是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用两纵两横4条道路搭成‘井’字形框架。在这个‘九宫格’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都城的代表。”赵海涛说。

  “择天下之中立国”,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的地理正统观。二里头遗址所处的洛阳盆地,便处于“天下之中”的“国中”之地。“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二里头遗址所呈现的都城整体布局,揭开了古老夏都的面纱。

  2023年3月,二里头遗址以“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第二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针对这一“网格形结构的城邑布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赵晓军认为,判断一个遗址的重要性,首先要看这个遗址自身的规划。二里头遗址中,路网结构出现了,由几条路把不同的功能区分隔开,形成网状结构,都城的规划很严整。这体现出当时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内涵。

  从铜、玉的仪仗化,到中轴线规划下的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出现,体现的是“奉玉成礼”和“建立中极”的制度和秩序。放眼世界,先进文化和制度都会对周边文化和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华文明从远古传承下来,我们也要把中华文脉传给下一代

  “五千年中国看良渚,要让民众、让青少年来了解良渚,怎么做?”王巍认为,通过良渚文物展品,尤其是玉器可以看到良渚时期高超的琢玉技术;通过这些特殊的玉器,看到他们当时的信仰;通过分布的范围看到良渚古国的实体范围;然后通过大量的水坝、超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看到王权组织动员的人力……光有考古发现,大众不一定都能看得懂,要加强阐释和成果转化,让民众看得懂,有兴趣和受教育。

  王巍告诉记者,“在这方面,良渚博物院是一个很好的样板。所以我觉得还应该用各种的数字化的展示手段,增强沉浸感。现在我们的数字化技术这么发达,要通过这个让民众更好地来沉浸式地感受。这方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在二里头时代的东亚大陆,二里头文化的周围乃至更远的区域分布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古代文化。它们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与交流。

  “这种联系与交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二里头文化周围甚至边远地区,经常可以见到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在二里头文化中也包含着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这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汇集了中华大地早期文明的精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在内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向四周发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在这一过程中,华夏国家完成了由多元向一体的转型,“中国”的雏形得以形成。

  在许宏看来,随着公众对考古的关注,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不断走进公众视野,对遗址和出土文物的创新保护展示让公众深刻领悟二里头的重大价值,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坚定文化自信。

  如今,从“中国龙”到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不断结合二里头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对基本陈列、展陈设施等进行持续优化,以展现早期中国的深厚内涵。同时,博物馆推出“夏都里的中国龙”等直播活动,为市民游客讲述二里头文化中的龙元素,让历史变得可观可感。

  据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从2019年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超过45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学者来到这里。记者在馆藏大厅采访了华侨王女士。王女士一家最近从新西兰回国,这两天她带着两个女儿已经连续参观了好几个历史博物馆,最后一站来到二里头,感受“最早的中国”。在她看来,文明是需要传承的。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日益加深,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大。

  中华文明从远古传承下来,我们也要把中华文脉传给下一代,继续守护文明之光。

中国传媒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